李嘉诚基金“学生感恩行动”宜宾学院志愿服务队阳光之行

编辑:system 时间:2019年05月24日 19:19 点击数:


 

 



8   13 ,宜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总支汶川行动小分队以“弘扬羌族文化,发展震后旅游”为主题,奔赴重灾区汶川县,组织暑期感恩社会实践活动。  

在经管学院 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10人向汶川出发。天公不作美,由于泥石流的阻隔,我们原来的计划被打乱,在紧急关头,我们马上开会做出调整,服务队共分为两组,一组奔赴汶川映秀镇和水磨羌城进行考察,一组就地在汶川县城内进行资料的收集和调查。

14日,第一小组联系了当地部门,做好了考察的准备工作,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坑坑洼洼的路面,由于一路上都是泥石流重灾区域,到处都是塌方场面,挖掘机和推土车一路上抢修线路。沿路看到的都是地震后被破坏场面,听到的是当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谢,感动的是一个个抗震的感人事迹。

15日,第一小组深入人民群众中,调查了解都江堰的旅游资源,通过与灾区人民的深入交流以及地震中英雄事迹的学习。都江堰新建中学特教老师谢罡在地震发生时心系残障学生,危险瞬间拽出特殊学生,校内17个智障学生和26个聋哑学生全部幸存。有的教师挺身而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有的教师义无反顾,用血肉之躯顶住断壁残墙;有的教师舍生忘死,一次次返回险境救人……老师们用自己的双手刨出了147位学生,其中72位获救了,而新建中学三位年轻的教师却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了,他们用生命捍卫了教育人的尊严。 都江堰向峨学校的教师付蓉满含泪水一个一个地念出了那些在地震中为救学生而牺牲的老师的名字,向我们讲述了这两所学校在抗震救灾时老师英雄的故事,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由于13日的泥石流灾害,使我们到映秀的路变得越发困难,但再难也难不倒我们奔赴地震灾区的决心和感恩的心,16日我们徒步走了45公里路历经千辛万苦到达映秀镇,虽然在泥石流灾害面前,我们看到的映秀在地震后“重生”,同时也看到泥石流对于新建的映秀的破坏。根据当地执勤的工作人员介绍:映秀镇共有749套城镇住房被淹,镇区受损道路2.5公里、桥涵1座、供水设施2个、供水管网9公里、污水管网12公里。因为交通管制我们无法到达汶川县城,这样我们临时调整决定19-24日在水磨羌城进行集中调查,水墨羌城有着浓郁的羌族文化,也是地震重建的世界性适合人居的古镇,我们能采集到当地最具价值的旅游资源,令小组人员倍感振奋.

17日,我们深入到映秀镇居民家中,了解映秀最新情况和灾后重建工作的近况。住于映秀大桥附件的映秀居民王姐姐,在了解了我们整个团队的来意之后,很热情地带我们参观了迎新新城的建设情况,虽然整个映秀镇还困扰在泥石流和堰塞湖的灾害之中,但是在王姐姐的话语之中,我们感受到了灾区映秀人民的那种对自然灾害不屈不挠的坚毅精神。王姐姐在吃饭的时候拿出来了她家自制的老腊肉,她用有点锈的菜刀割下一块高悬在墙上的老腊肉闻了闻,没有异味。好,吃肉了。一阵风吹过,炉火便生了起来。青椒炒腊肉的香味,很快弥漫在这个幸福而坚强灾区人民的家中。

18日下午,接到驻守映秀镇的武警官兵的紧急通知,由于天气突变,映秀全城必须撤离,包括工程人员,因为万一突降暴雨,对堰塞湖的爆破来说,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我们连夜撤离映秀镇,来到了位于汶川县的漩口镇新城,随机走访调查了解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恢复重建情况。漩口镇整个城区焕然一新,基础建设和居民住房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日到24日,我们来到了羌族的水磨古镇进行旅游资源的考察和记录。走在水磨这块重建的热土上,昔日满目疮痍、残垣断壁的黑色记忆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全然没有了震后的破败景象,入眼全是赏心悦目的景色。

取而代之的是学校的欢笑声、琅琅书声;春风阁和禅寿老街的古戏台、禅寿书院、古牌坊、大夫第……“招惹了一部分眼馋的游人慕名前来;2501户焕然一新的农房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羌家乐藏家乐茶家乐偶现其中。千年名镇长卷如画,灾后重建,如火如荼。一湖四区、六桥飞架……勾勒出有历史底蕴、文化魅力的绿色生态幸福家园,展现了人文共山水交融,文化与经济齐飞的新生梦想。充分发挥水磨镇的区位优势,融入周边旅游圈,实现产业大转型,由震前的高耗能工业示范区,转变为教育、人居和旅游功能为主。这是当地水磨人给我们说的。

25日,我们来到了西羌汇接待中心,在专业工作人员的介绍中,我们对整个羌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观看了羌族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参观整个水磨建设规划的沙盘模型。这个位于岷江支流寿溪河畔的小镇,距汶川县城82公里,是羌、藏、回、汉等多民族的聚居地。在 5.12” 汶川特大地震中,镇上的老人村,100%的房屋受损。据当地接待的工作人员介绍,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水磨镇的城镇形象,从规划、设计、选材、施工到装饰,均按照画一幅山水大图的理念来实施,以川西民居风格为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和种植养殖业,因此被全球人居论坛理事会授予灾后重建最佳典范的荣誉称号。水磨镇的中心建设占地6738.7平方米,主要用于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和映秀一样,水磨镇也大打羌族风情牌,其中西羌汇是展示羌族历史文化、5.12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建设展览馆,也将作为汶川县举办大型艺术文化活动和会议的场所,建筑采用现代建筑简约的处理手法,表达羌族聚居地特定的地域性特征。在与当地的一般居民和政府接待人员以及派出所民警接触和了解的过程中,他们无不流露出对于援建单位和外界各行各业的感激和祝福之情。这也使我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本次调研。

19日到24日期间,在经过前期的认真了解和安排后,第二小队(汶川当地和先进入的4人小分队)也在汶川县城灾区考察。

19日,第二小队来到汶川博物馆。黑色的片岩、红色的外墙、高高的碉楼……竣工不久的汶川博物馆,显露出崭新的面容。这座充满民族风格的现代博物馆成为汶川县城一个亮丽的文化新坐标。走近博物馆,一道黑色的片岩墙映入眼帘,上书汶川博物馆”5个白色大字。红色花岗石构成正方形建筑的主体,顶上用黑色花岗石点缀,显露出羌族民居的风格。博物馆背后是一座高高的黑色碉楼,顶部却用玻璃窗勾勒出时尚韵味。这是一座集禹羌文化、历史、民俗等收藏保护、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馆内设有收藏库房、展览陈列室、学术报告厅等。

20日,第二小队来到新建成的穗威大桥。如果有人问经过灾后重建,汶川最美的地方在哪里,很多汶川人都会给出穗威大桥这个答案。

今年 331,横跨岷江、连接岷江北岸213国道与南岸滨江南路的穗威大桥正式通车。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穗威大桥为岷江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汶川的地标性建筑。大桥宽 20.5、长 142,起点位于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斜跨岷江,终点位于汶川时代广场。穗威大桥上,其栏杆上雕刻着云朵和木棉花的图案,整个桥梁的设计风格融合了汶川和广州两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另外,大桥还建设了长 212的棚洞,更好地保障了行车安全。

21日,第二小队来到汶川地震纪念墙和大禹雕像前。这尊巨型大禹铜像,耗铜近30,高达 16、重30吨,巍然挺立于群山和岷江之间,此时的大禹头戴斗笠、手执耒锸,仿佛站在治水的雨夜,劳身焦思,但双腿坚实、面容坚毅,力拔山河。几千年前,大禹治水的传说从铜雕背后的岷江流域传出,今日巨型大禹铜像赫然出世,人们暂时忘却了震灾的伤痕,提取了面对灾难时勇气。

22日,第二小队来到了西羌文化街,汶川县西羌文化街,共有6幢房子15个铺面,建筑占地面积4490.9平方米,商业面积3369.9平方米,以县体育馆为起点至威州大桥,是汶川县城展示民族特色,供游客观光、购物、品尝绝佳之地。

25日晚上,第二小队一行人,在汶川歌妆舞广场,调查走访当地居民对于震后旅游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最后他们无法抗拒当地居民的盛情邀请与当地的羌族居民和汶川人民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26日上午九时许,第二小组为地震中的英雄人物举行了悼念活动同时还开展了“送棉被,迎温暖”活动,为泥石流灾区人民奉献一份爱心。

27日,第一第二小队在都江堰集合,分别对这次学生感恩行动宜宾学院志愿服务队阳光之行做总结和工作汇报。并决定在今天的都江堰最后考察后, 28日安全返回宜宾学院,结束此次行动旅程。


   

















经济与管理学院通讯社         

                                       2010   年8   月28   日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宜宾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蜀ICP备110117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