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青春 性爱 身体

编辑:system 时间:2019年05月24日 19:19 点击数:

爱与意志

罗洛·

美国存在心理学家。本文选自罗洛?梅《爱与意志》,冯川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

    “爱欲”在今天被当做“色欲”或“性刺激”的同义词。一家专门登载春药秘方的杂志,甚至以厄洛斯(爱欲)为名。人们不禁要问,难道所有的人都忘记了,爱欲,根据圣?奥古斯丁等权威人士的看法,乃是使人走向神的内在动力。而这种恶劣的误解却不可避免地会使得爱欲隐退:因为在我们这个高度刺激的时代,人们根本不再需要那些已经构不成刺激的东西。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澄清这个极为重要的名词的含义。

    早期希腊神话告诉我们,爱欲在大地上创造了生命。当世界还是一片死气沉沉的不毛之地的时候,是爱神厄洛斯(爱欲)“拉起了他的生命之箭,射穿了大地冷漠的胸膛”,“黄褐色的大地立刻覆盖上一片繁茂的青翠”。这幅图画生动地表现了爱欲如何借助于性(象征着阳具之箭),与性一起,共同创造了生命。在这之后,爱欲又把一股气息吹进泥塑的男人和女人的鼻孔,给他们带来“生命的气息”。自此以后,爱欲与性欲的功能便有了分野,爱欲的功能是给予生命的气息,性欲的功能则是紧张状态的解除。爱欲于是成了原初四神之一,其他三个神则是“混沌之神”克奥斯(Chaos),“地母”该亚(Gaea)和“地狱之神”塔忒勒斯(Tartarus)。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曾说,厄洛斯尽管貌若赤子,却始终是我们的先辈,是生命的最初创造者。

    在生理学的意义上,性欲可以适当地定义为肉体紧张状态的积累与解除。与此相对照,爱欲则是对个人意向和行为意蕴的体验。性欲是刺激与反应的韵律,爱欲则是一种存在状态。弗洛伊德和其他人曾将性快感解释为紧张状态的消除。而与此相反,在爱欲状态中,我们不仅不希望解除这种兴奋,而且宁愿沉醉于其间,沐浴于其间,甚至加强这样一种兴奋。性欲所指向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与松弛,而爱欲的目标则是欲求、渴望、永恒的拓展、寻找与扩张。

    所有这些解释都符合词典上的释义。韦伯斯特大词典把性(源于拉丁文sexus,意思是分裂)解释为“生理差异……男女性别……男人与女人之不同的功能”;而爱欲则被定义为“热烈的欲求”、“渴望”、“热烈的自我完善的爱,通常有一种性感的性质”。跟我们今天的语言一样,拉丁文和希腊文也有两种不同的字眼来表达性与爱的不同含义。但奇怪的是,拉丁文中很少提到性(sexus)这个字眼。性对于他们似乎不是什么问题,他们关注的是爱(amor)。同样,今天所有人都知道希腊文中有“爱欲”一词,但却几乎没有人听到过“性”这个字眼。“性”在希腊文中是知φυλον,我们从这个词引申出现代动物学术语汇“种”(Phylon),以及部落和人种。这个词的词根完全不同于希腊文philiaphilia的意思主要指友爱。

    可见,从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字源上看,性乃是动物学的术语,因此它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应用到一切动物和人类身上。金赛博士是一位动物学家,他理所当然地要从动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的行为。马斯特斯博士是一位妇产科专家,他当然要从性器官以及人如何掌握和操作性器官的角度来研究人的性行为。这样一来,性行为就成了一种神经生理模式,而性问题则成了人如何运用其性器官的问题。

    与此相反,爱欲则从人的想像中振翅而起,它永远超越一切技术,欢快地云游于机械法则之上,轻蔑地嘲笑一切谈论技巧的书籍,致力于爱的创造而不是肉体的操作。

    爱欲乃是一种吸引我们的力量。爱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从前面牵动我们.而性的本质则是从后面推动我们。这一点也表现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我们常说某人“吸引”了我,某人“引诱”了我;常说一种新的工作机会在“召唤”我,与此同时我心中也有某种东西在响应这种吸引或召唤,推动我向他或她走去。这时候,我就不仅在神经生理的层面上,同时也在美学伦理学的层面上,参与到爱的形式、爱的可能性和更高的意义层次中去。希腊人相信,知识乃是伦理学意义上的善,都能从前面牵引我们。爱欲是一种内驱力,它推动我们与我们所属之物结为一体——与我们自身的可能性结为一体,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使我们获得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人结为一体。爱欲是人的一种内在渴望,它引导我们为寻求高贵善良的生活而献身。

    简而言之,性是一种关系模式,其特征是性器官的膨胀(我们因此而寻求快感与松弛)和生殖腺的充满(我们因此而寻求满足与释放)。而爱欲则是另一种关系模式,在这种关系模式中,我们并不寻求缓解,而是力图去培植、生产和塑造这个世界,在爱欲状态中,我们往往渴望得到更多的刺激。性是一种需要,爱却是一种欲望,正是这种欲望的掺杂,才使爱变得更为复杂。美国人一谈到性就首先想到性高潮,就这一点而言,我们承认,性行为在动物学和生理学意义上,其目的确实旨在达到性高潮,但爱欲的目的却不然。爱欲力图在喜悦和激情中与对方融为一体,力图创造出一种新的经验层面,这种经验层面将拓展和深化双方的生存状态。根据一般的说法并经弗洛伊德和其他人证实,人们普遍的感觉是:在性欲解除之后,我们总是想睡觉——或者如一个笑话所说的那样:穿上衣服,回家睡大觉。但在爱欲中,我们的愿望却恰恰相反:我们始终不寐地想念我们的爱人,回忆和重温往事,力图从中国人所谓“多姿多彩”的体验中,发掘那些万古长新的层面和内涵。

    人性中温情的来由,正是这种寻求与对方融合的内在驱力。因为爱欲——绝不是性欲——乃是温情的源泉。爱欲乃是融为一体、建立全面关系的一种渴望。它开始可能是与一种抽象形式的结合。哲学家皮尔士(Charles S.peirce)独自一人坐在康涅狄格州密尔福特家中研究数理逻辑,但这并不妨碍他经历爱欲的体验。他这样写道:“思想家必须由真正的爱欲来激发生气,才能完成科学研究的使命。”爱欲也可以与一种美学或哲学的形式结合,或者与一种新的伦理学形式结合。但最明显不过的则是两个人在性上的结合。这两个人,由于渴望战胜个体生而固有的分离性和孤独感,而在那一瞬间,参与到一种由真正的结合而不是孤立的个人体验所构成的关系中。由此产生的共享状态乃是一种新的经验统一体,一种新的存在状态,一种新的引力场。

    经济学和生物学的思维模式,已把我们引入歧途,使我们把性高潮作为爱的目标。法国有一句谚语对爱欲的本质表达得很清楚:“欲望的目的不在于它的满足而在于它的延长。”安德烈?莫洛亚在谈到他对性爱的偏好时说:性高潮并非终极的目标。它只不过是偶然的休止而已。他引用另一个法国人的话说,“每一个开端都是可爱的。”

    从人们事后的回忆和病人梦中的向往来看,性爱过程中最有意义的瞬间,并不是达到性高潮的瞬间,而毋宁是开始进入的一刻,即男性生殖器勃起进入女性阴道的那一刻。这是最震撼人心的时刻,在这一刻里包含着最令人惊叹的奇观和最令人沮丧的绝望——说法恰恰相反,所说的却是同一件事。在这一瞬间,个人对于性爱体验的反应,乃是最真切、最原始、最富于个人意味的体验。正是这一刻而不是性高潮,才是我们与对方融为一体并意识到我们赢得了对方的顷刻。

    古人把厄洛斯(爱欲)当做神,或者,说得更具体一点,当做一个精灵。这正好象征性地表达了人类经验中的基本真理:爱欲永远推动我们超越自身。歌德曾在诗中写道:“女性引领我们向上。”这句话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为:“在与女性的关联中,爱欲引领我们向上。”这样一种真理既是内在的、个人的、主观的,又是外在的、社会的、客观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在我们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中获得的真理。古人把性仅仅视为一种自然的肉体功能,不认为有必要把它当做神。安东尼①纵有罗马军营中大批婢妾满足他的一切性需要,但只是在他遇见克丽奥佩特拉之后,爱欲才进入他的视野,把他带入一个崭新的世界,使他同时既感到销魂又陷入毁灭。

    艺术家们总是本能地认识到性与爱的不同。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罗密欧的朋友麦尔库修拿罗密欧打趣时,对朱丽叶的形容完全是一种现代的解剖学风格:

    我咒你,凭着罗瑟琳明亮的眼睛,

    凭着她高高的前额、殷红的嘴唇,

    凭着她的秀足、玉腿、颤动的股胯,

    以及那邻角处的黑森林。

  (第二幕,第一场)

    这读起来很像现代的写实主义小说,对女主角肉体的描写,最后竟以想像中“颤动的股胯”及其邻近部位的暗示结束。这是因为麦尔库修本人并没有陷入恋爱,所以他以局外人的眼光看到的一切都是性,就像维罗那所有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那样,把女性美作为受用的对象。

    但罗密欧会用这样的语言形容朱丽叶吗?这问题本身就提得荒谬?此时罗密欧与朱丽叶正处于爱欲状态之中呢:

    啊!火炬还不如她那么明亮.

    她皎然悬挂在夜的颊上,

    像黑奴耳边璀璨的珠环,

    她如天上明珠降落人间!

(第一幕,第五场)

    有趣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家原是世仇,而爱欲却跨越了仇敌的屏障。的确,我经常去思考,究竟我们的爱欲会不会特别因为彼此是“仇敌”而被激发和挑动起来呢?爱欲往往奇怪地神往于“外来者”,神往于不同阶层、不同肤色、不同人种的人。当莎士比亚让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性的爱,把蒙塔古和卡普莱兹两个仇家结合在一起,并从而把整个维罗那城结合在一起时,他的确点出了爱欲的真实含义。

    ①  安东尼:古罗马卓越的军事领袖和政治领袖。

爱在人生中的地位

罗素

英国哲学家和文学家。本文选自《真与爱-罗素散文集》,江燕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大多数社会对于爱的普遍态度,奇怪地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一方面,爱是诗歌小说和戏剧的重要题材;另一方面,大多数严肃的社会学家对爱完全加以抹煞,而且不把它看做是经济或政治改革计划中十分重要的事情之一。我不认为这种态度是正确的。我把爱看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而且我认为凡是以不必要为理由干涉爱的自由发展的制度都是不好的。

    如果我们正确地使用爱这个词,那么很清楚,它并不是指两性间的一切关系,而只是指包含着很深的感情和心理及生理上的一种关系。爱可以达到任何一种强烈的程度。像《忧伤和孤独》中所表达的那种感情是和无数男女的经验—致的。对爱的感情赋予艺术表达能力是很少的,但感情本身,至少在欧洲,却不是这样。爱的感情在某些社会中比另外一些社会中更普遍。我认为这并不是由于人的本性,而是在于他们的习惯和制度。在中国,爱的感情是稀罕的,而且它在历史上是作为那些沉湎于罪恶的婢妾制度的坏皇帝的本性:传统的中国文化反对—切强烈的感情,而且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应保持理智的支配地位。在这方面类似于我们西方18世纪初。但是,我们后来经历了浪漫主义运动、法国大革命和大战,所以知道在人类生活中理性的地位并不像安妮女王①朝代所希望的那么重要。而理性本身在创立心理分析学说时已变成叛逆。在现代生活中,三种主要的理性之外活动是宗教、战争和爱;所有这些都在理性之外,但爱却不是反理性的。这就是说,一个有理性的人可以合乎理性地享有爱的存在。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在前几章中已讨论过,在当代世界中,宗教和爱发生了一种对立。我并不认为这种对立是不可避免的;它们之间所以发生对立只是由于基督教不像其他宗教,它扎根于禁欲主义之上。

    但是,在现代世界中,爱有着比宗教更危险的敌人,这就是对工作和经济上取得胜利的信仰:一般说来,尤其在美国,人们认为一个人不应允许爱去干涉他的事业,而且谁干涉了谁就是傻瓜。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像在一切有关人类的问题上一样,需要一种平衡。虽然在有些情况下,完全为了爱而牺牲事业可能是件可悲但又英勇的事,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但完全为了事业而牺牲爱,虽然也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却决不是一件英勇的事。然而在一个普遍为搜括钱财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中,这种情况是会发生,而且必然会发生的。例如以今天一个典型的商人生活来说(特别在美国情况更是如此),从他成年起,他就把自己全部美好的思想和精力献身于经济方面的成功之上,其余一切事不过是不重要的娱乐。年轻时,他经常以嫖妓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要;结婚后,他的兴趣和他妻子的兴趣完全不同,因此,他决不能真正同他的妻子有亲密关系。他晚上回到家中时,已因为办了一天公而感到疲倦;他早晨起床时,他的妻子却还没有醒来;星期天他玩高尔夫球,因为为了赚钱,他需要锻炼身体。在他看来,他妻子的兴趣似乎只适合于女性,虽然他赞成.但他并不想同她共同享受。像对婚后的爱他没有时间一样,对于非法的爱他也没有时间,虽然有时因他忙于事业而远离家时,他也可能偶然地进一次妓院。他妻子也许在性的方面对他冷淡,这没有什么奇怪,因为他没有时间向她求爱。他下意识地感到不满意,但他不知道为什么。他解决不满意的出路主要就是工作,此外也有些别的不太合意的方式,例如,观看职业性拳击比赛或迫害激进党人时得到的那种虐待狂式的满足。他妻子同样地感到不满足,只好在低劣的文学作品中去寻找出路,并且靠蹂躏所有生活得宽仁和自由的人来维持自己的德行。这样下去,夫妇双方性方面的不满意就变为对人类的厌恶,尽管他们仍然罩上为公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标准的假面具。这种不幸的情况大都是由于对性的需要抱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圣保罗明确认为结婚的惟一需要是性交的好机会,这种观点基本上是受基督教道德家的说教所鼓励。他们对性的厌恶使他们看不到性生活的所有比较美好的方面,其结果是使那些在年轻时就受过他们教诲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就看不到他们自己最伟大的能力。爱不仅是性交的欲望;它是避免孤寂的主要方式,因为孤寂是大多数男女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会碰到的。大多数人因这冷漠的世界和人类可能有的残酷而引起深深的恐怖;其次,也会有一种需要求爱的欲望,但是,这种爱常常因男人粗暴的、鲁莽的或强横的行为以及女人唠唠叨叨的咒骂而被遮掩了;只有相互之间热烈的爱达到持久之时这种感觉才可能结束;爱能打开自我的坚壁,生出一个新的合二而一的生命。自然并不是创造孤立的人类,因为人除非靠他人的帮助,否则不能满足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目的;有教养的人如果没有爱,也不能满是他们性的本能。一个人除非他的整个生命,包括精神的和生理的,参与这种关系,否则他的本能不会得到完全的满足,那些从不丁解两性之间幸福的爱所引起的亲密感情和热烈的友谊的人,是失去生活赋予人的最美好的东西;当他们无意识地 (假定不是有意识地)感觉到这一点时,其结果是失望使他们走上妒忌、压制和冷酷的道路。因此,给予爱以应有的地位,这是社会学家的责任,因为如果失却了这种经验,那么人们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不能在其他人中间感受到这种真诚的热情。而没有这种热情,他们的社会活动必定是有害的。

    大多数男人和女人,具备适当的条件,都会在生活的某个阶段中感受到这种热烈的爱。但是,如果没有经验,那就难以区分热烈的爱和单纯的性欲。特别是在有教养家庭中长大的女孩子,她们受的教育是决不能同男人接吻,除非你爱这个男人。如果一个女孩子要保持贞节直至结婚,那她常常很容易被一时的和浅薄的性的吸引所迷惑;而一个具有性的经验的女人就很容易把它同真正的爱区别开来:无可怀疑,通常造成不幸婚姻关系的原因同这方面很有关系。而且即使男女双方有了爱情,也可能由于认为这一方或那一方有什么问题,而使爱情破裂。当然,这种怀疑可能是有根据的。例如,巴涅尔②确实犯了私通罪,他因此而推延了满足爱尔兰的希望许多年。即使这种怀疑是没有根据的;它也会同样玷污爱的名声,因为所有能造成善的爱,它必然是自由的、慷慨的、无拘无束的和诚恳的。

    传统的教育常常把爱同一般犯罪联系起来,甚至同婚姻中的爱联系起来。传统教育常常下意识地在男人以及女人中起作用,也常常在那些不为习俗拘束以及坚持旧的传统的人中起作用。这种观念的影响情况不一,它常常使得男人在性交时残忍粗俗和冷淡,因为他们不能说些女人确实感觉到的话,它也不能使男人正确地把握逐步达到使大多数女人感到快感的最后的行动。他们的确常常不能体会到女人应有的快感经验,而如果她没有得到这种快感,这是她的爱人的过错。在那些受过传统教育的女人中,常常存在一种冷酷的傲慢和严重的生理拘束,而且也不愿意听任别人温存的身体亲近。一个机灵的求婚者也许能够越过这种羞怯,但是一个尊敬和称赞这种羞怯、把它看做是一个有道德女人标志的男人,大概是不能克服这种羞怯的,这使得婚后的若干年中,夫妇关系也仍然是不自然和多少有点拘谨的。在我们祖父一辈人中,丈夫决不会想看他妻子的裸体,而且如果丈夫有这种想法,也会引起妻子的反感。这种态度直到今天比可以想像的还要更普遍;即使在那些摆脱这种观点的人中间,也还存在不少原有的拘谨之处。

    在现代世界中,对于爱的充分发展来说,还有一种更是属于心理上的障碍,这就是许多人担心不能保持他们原有的个性。这是一种笨拙的和现代特有的恐怖症:个性本身不是目的,它应当是同世界进行广泛接触的结果,因此它必须抛弃孤独性。把个性置于玻璃杯中,它就会萎谢,所以,一个在人类交往中自由扩展的个性必然丰富。爱、孩子和工作是增进个人和世界之间进行广泛接触的最重要源泉。而在这几个方面中,按时间顺序来说,爱是居先的。其次,爱对于父母感情的美好发展也是必需的,因为孩子最易于重现父母双方的特性,如果父母之间不是相互爱慕,那么表现在孩子身上的特性就只是一方面的,而另一方面的特性将会受到伤害。工作并不是经常能够使人同外界得到更多接触的。而且工作是否能够使人同外界保持更多的接触,这有赖于赋予工作的精神是什么。如果工作的动机仅仅是为了赚钱,那它就没有这种价值,只有体现某种献身精神的工作,无论是对于人,对于事,或只是一种幻想,才能有这种价值。爱如果只是为了占有,那它本身就没有价值;这同仅仅为了赚钱而工作是一类货色。为了获得我们所说的这种价值,爱必须自觉地意识到被爱的人的自我同我们本身的自我是一样重要的,必须认识到别人的感觉和愿望同我们本身的感觉和愿望是一样重要的。这就是说,不仅要根据我们的意识,而且要根据我们的本能把自我的感觉推及于他人。所有这一切,我们好斗的和竞争的社会,变得难以达到,此外,部分从新教运动和部分从浪漫主义运动中产生出来的对无聊的人格的崇拜,也使这难以达到。

  在现代不为习俗所拘束的人们中,就我们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爱正经受着新的危险。这是指当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再感觉到性交的道德障碍时,当甚至一点轻微的冲动就能达到它时,人们就习惯于把性和正经的感情和爱区别开来;他们甚至可能把性同憎恶的感情联系起来。关于这个问题,阿尔都斯?赫胥黎③的小说提供了最好的说明。小说中的人物,像圣保罗一样,把性交仅仅看做是一种生理的发泄;至于同性交相关的更高尚的价值,他们看来是不足道的。从这种态度所能产生的惟一结果就是恢复禁欲主义。爱有它自身的正当理想和固有的道德标准的。但这些在基督教的说教中是被掩盖着的,在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中发生的对一切性道德的不分青红皂白的反抗中,这些也是被掩盖着的。没有爱的性交是不能使本能得到任何深切的满足的。然而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这种情况肯定不会出现,但为了保证达到这种状况,我们就必然会筑起坚固的障碍,以致爱也就难以产生了。我所说的意思是,没有爱的性交是没有价值的,并且从根本上来说,应把性交看做是以爱为目的的试验。

    在人类生活中,爱要求被承认的地位,正如我们已经讲过的,是很高的。但是爱是一种毫无束缚的力量,如果任其自由放任,它是不会约束在法律或习俗的范围之内的,只要不牵涉儿童,这没多大问题。但如果牵涉到儿童,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因为在同儿童有关的范围内来说,爱不再是自发的,而是服务于人类生理的目的。因此,为了儿童,我们要有一种社会道德,在我们内心存在冲突时,这种社会道德可以凌驾于热烈的爱的要求之上。理智的道德是可以把这种冲突减小到最低限度的,这不仅因为爱本身是善的,而且当儿童的父母相互爱慕时,它对于儿童来说也是善的。总之,为了保证同儿童的利益相关的爱不会有什么障碍,这应当是理性的性道德的主要目的之一。不过,这个问题要到我们研究了家庭问题之后再讨论。

    ①  安妮女王:1702-1714年的英国女王。——译者注

    ② 巴涅尔(1846-1891);爱尔兰民族主义者,19世纪末爱尔兰自治运动领导人。188912月,奥谢上尉控告巴涅尔与自己的妻子姘居。1891年巴涅尔与奥谢夫人结婚。爱尔兰天主教会认为道德败坏,不宜担当自治运动领导职务,他的主要盟友《(自由人杂志)也与他分裂,致使他的事业前功尽弃。——译者注

    ③赫胥黎(1894-1963),英国文学家、小说家、神秘主义者。

   

合乎道德的性行为指南

W?诺曼?皮滕杰

美国神学家。本文选自RT.r诺兰等著《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姚新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无论人们在性行为上表现些什么,都是为了表达爱,而不是只求满足“肉”欲不过我们切不可忘记,那些“肉”欲是人的完整结构的组成部分,它们本身是好的,但是需要加以适当的控制,以免它们变得“不可收拾”。

    2.对所有的性交活动,不能强迫和压制,那样做是对人们爱情的否定。这里不包括不情愿的诱奸和任何形式的强奸。

    3.阴毒邪恶的残酷行为是对爱的否定,是不能容许的。施虐狂和受虐狂(或施予别人,或渴求施予自己)是这种残酷行为的极端表现。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是不人道的。

    4.不应强求任何人进行他所厌恶的或他认为错误的性交活动。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性行为,都必须是使双方愉快的。

    5.在任何一种性交活动中,行为者必须承担这种活动所包含的任何责任:或者是对性关系对方的感情的尊重,或者是抚养由性交所产生的孩子,或者是其他任何事情。如果我们不是铁石心肠、冷漠无情即不通人情的和无爱心的人,那么就不能推卸这种责任。企图否认责任就是否认我们的有负责能力的人的身份,中断自己发展的可能性。

    6.就大多数人、大多数时期和大多数地方来说,满足性欲的一般方式大体是通过一种约定的婚姻行为。这种约定是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而产生的。肉体上的性交活动,能表达或加强他们共同具有的爱。可能有一些人(实际中数日相当可观),他们表现性欲的惟一方式就是同性恋。他们的性爱目的应当是和对方建立一种尽可能长久保持的关系,它具有在异性恋关系中能见到的同样一些特征——承诺义务、相亲相爱、互敬互让、和谐融合和温柔体贴。

    7.当一个男人或女人有了使他()的忠贞、亲密、义务、温柔等受到破坏的行为,从而在性关系上“犯罪”时,他()可以得到纠正,返回到正确的、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这种宽恕根本上来自我们所称为“神圣的爱者”的上帝,他使这种“罪人”满怀希望,尽管过去已做了事,但还可能通过神的恩赐(即使他或她有可能继续向往爱、需求爱),而求得某种善果。最直接的宽恕就是获得其他人的爱。奉出爱情的人对“罪人”抱以关怀,为他()提供重新开始的机会。

    8.人在性生活中,和在人所存在的其他任何地方一样,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他所作的任何决定,得到的任何好处,造成的任何失败,都影响他人并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的生活,这样,一个人必须时刻注意由他决定的行为所产生的广泛后果。

    9.在每一个真心思慕爱情、真正乐意接受爱情的人那里,上帝都出现并起作用。这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应害怕爱或者害怕接受爱。同时,由于作为爱者的上帝总是期望他的人类孩子正常成长,日趋完善,在社会交往中真正“实现”人的身份,这也告诉我们,我们需要警觉地注意他的“引导”。他的“引导”,既不是通过口授,也不是通过3文字显示的。当一个人运用智慧仔细寻找,并由此发现他面前的良好开端时,就会发现上帝的“引导”;当一个人遇到他能与之共同享受生活的另一个人时,他就得到了一次这样的机会。然而,共享生活本身要求,一个人要忠实、有约束、乐于为对方而牺牲——甚至牺牲同第三个人建立颇有吸引力的性关系的可能性。因而正是在这里,爱要求约束甚至更多的东西:它要求,为了使可爱的人保持幸福的生活,应做出消极性的、实行起来是不那么容易的决定,这恰恰是为了履行更早些时做出的积极性决定。

青春期

阿德勒

(1870-1937),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本文选自A.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黄国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讨论青春期的书籍可称是汗牛充栋,它们在处理这个题材时,几乎都把它当做是可以使个人的性格整个发生改变的危险时期。在青春期中固然有许多危险,但是它并不能真正的改变人格。它把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带入新的情景,接受新的考验。他会觉得他已经接近生活的前线了,在他生活样式中一直末被观察到的错误会开始显现出来。当它们出现时,饱经世故的人总可以洞察到它们。它们现在已经变得很明显,不容再加以忽视了。

    几乎对每个孩子而言,青春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他必须证明他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了。我们也许可以设法让他相信:这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假使我们做到了这一点,这个情境中的紧张气氛便能消除掉许多,假使他觉得他一定要证明它,当然他会过分强调他的立场。青春期有许多种行为都是出自想表现:独立性、和成人平等、男子气概或女人作风等等的欲望。这些表现的方向决定于儿童对“成长”的意义抱持何种看法。假使“成长”的意思是指不受控制,孩子就会开始反抗各种拘束。有些孩子在这段时间开始学抽烟,用脏话骂人,或深夜不归.有些会出人意料地反抗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双亲对一向听话的孩子为什么突然变得如此桀骜不驯,也深感大惑不解。听话的孩子也许一直对父母抱有反感,但是只有现在,他有了较多的自由和力量时,他才敢将他的敌意宣布出来。有一个经常被挨打受骂的孩子,在表面上显得安静而顺从,可是私下却在等待着报复的机会。当他觉得自己羽翼丰满后,便借机向父亲寻衅,殴打了父亲,再离家出走。

    大部分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都会享有较多的自由和独立。父母亲不再觉得他们有监护他的权利。假使父母亲想再继续监督他,他必定会更努力设法脱开他们的控制。双亲愈是想证明他还是个小孩子,他愈是反其道而行。从这些争斗中,会发出一种反抗的态度,结果便构成“青年反抗主义”的典型图案。

    我们无法给青春期的阶段订下严格的界限.它通常是由十四岁左右到二十岁,但是有些孩子在十一、二岁时,便已经进入青春期了。身体的各部分器官在这段时间都加速发展,有时候,它们的功能之间便很不容易顺利协调。孩子们身高增长,手足加大;但却可能比较不灵活。他们需要再训练这类器官的协调,但在这过程中,如果受到别人的讥笑或批评,他们会相信自己真的是笨手笨脚的。孩子的动作如果被人讥笑,他就会变得愈发笨拙。内分泌腺对儿童的发展也有影响,它们会促进其功能。然而这并不是由有到无的全然改变,内分泌腺在出生之前便已经开始起作用,但是现在它们的分泌增多,第二性征也更为明显。男孩会开始长胡子,声音也变得粗哑,女孩的体形逐渐丰满,变得更女性化了.这些都是常常使青年人感到惶惑的事情。

    有时候,对成年期生活准备不足的孩子,在职业、社交、爱情和婚姻等各种问题—起逼近时,会觉得恐慌异常。对于职业,他找不到能够吸引他的工作,而认为自己终将一事无成。对于爱情和婚姻,他对异性总是忸怩不安,遇见他们时,也会慌乱不知所措,假使异性和他说话,他会面红耳赤,无言以对。他会一天比一天地感到绝望,最后,他对生活的所有问题觉得厌烦,也没有人能再了解他。他不注意别人,不跟他们说话,也不听他们的话。他不工作,也不读书,只终日幻想,和进行一些粗鄙的性活动。这是称为“早发性痴呆”的精神错乱。但是,这种病症其实只是一种错误而已。如果能够鼓励这种儿童,证明他走的途径不对,并指点出正确之途,他便能霍然而愈。但是,这个工作并不简单。因为他的整个生活以及过去生活中所学到之事都必须被纠正过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意义都必须以科学的眼光重加检讨,不能只凭私人的想法妄加臆测。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如果孩子们对未来心怀畏惧,他们自然会以最不费力气的方法来应付它。然而这种简单的方法却是没有用的方法。孩子们愈收到命令、告诫、批评,他们愈觉得不知所从。我们愈推他向前,他会愈往后退缩。除非我们能够鼓励他,否则想帮助他的努力都会徒劳无功,甚至更伤害他。由于他是如此的悲观和胆小,我们无法期望他会自发自动的淬砺奋发。

    有些孩子在这段期间会希望自己留在儿童时代,永远不要长大。他们甚至以儿语说话,和比他们小的孩子一起玩,装得象婴孩般的忸怩作态。但是,绝大多致的人都会竭尽所能仿效成人的一举一动。他们也许没有真正的勇气,但是却要扮出一副类似成人的怪相:他们模仿大人的姿态,满不在乎地花钱,调戏异性并做爱。在某些棘手的个案中,孩子们还没有看清该用什么途径来应付生活的问题,便迫不及待地胡作非为,于是就从此开始了犯罪生涯。这种情况尤其是在他少年时犯过罪,而又未被发现,因此自以为聪明得可以避尽天下耳目时,最容易发生。犯罪是从生活问题之前逃离掉的简捷方法之一,特别是在经济问题之前。因此,在十四岁至二十岁之间的少年犯罪,便有急速增加的趋势。在此,我们面临的并不是一种新的情境,而是较大的压力把儿童时期使已经存在的暗流激发出来。

    如果个人的活动程度较小,他逃避生活问题的简捷方式是神经病。在这些年龄之间,有许多孩子开始患上官能性疾患和神经失常。每一种神经病的病症,都是不必降低个人的优越感,便能拒绝解决生活问题的借口。神经病症出现在个人面临社会性的问题,而又不准备以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来解决它的时候。这种困难会造成高度的紧张.青春期身体的情况对这种紧张特别敏感,所有的器官都会被它激动,全部的神经系统也都会受其影响。器官的不舒适也可以作为犹疑和失败的脱身之词。在这类个案中,个人不管是私下还是在他人面前,都会因为他的病痛,而认为自己可以不必负担任何责任。这样便构成了神经病,每一个神经病患都表现了最诚挚的意愿,他十分了解社会感觉和应付生活问题所需要的是什么,只有在他的病症里,他才能逃开这种普通的要求.能够使他释下重负的,是神经病本身。他的整个态度似乎在说:“我也急着要解决我的问题,但是我的病印叫我无能为力。”这一点就是他和罪犯的不同之处。后者经常是毫无顾忌地表现出他的不良意愿,他对他的社会感觉也麻木不仁了。我们很难决定它们那一个对人类利益的损害较大,神经病患的动机虽很善良,但是搬开他的动机不谈,他的行动却是讨人庆、自私,而有意要妨害别人的。罪犯虽然不掩饰他的敌意,可是却要咬紧牙根压抑下他剩余的社会感觉。

    有许多青春期的失败者在小时候都是被宠坏的孩子;由这一点不难看出,对习惯于事事都要别人服侍的儿童,成人的责任是一种特殊的重担。他们仍然希望受人宠顾,但是当他们年岁渐长,他们发现他们已经不再是众人注意的中心了。他们是在人造的温暖气氛中长大的,现在他们却发觉外界的空气冷酷刺骨。因此,他们责怪生活欺骗了他们,害他们失败。此时,我们便能发现他在开进步的倒车。这一类的孩子大多数会在读书和工作方面开始失败,以前看起来天资没有他们高的儿童,会赶过他们并表现出人意料的能力。这和他们以前的历史并不相冲突。也许一直非常受人重视的孩子,现在会开始害怕辜负别人对他的期望,只要他继续受到帮助和赞赏,他便能鼓足勇气前进,但是当环境需要他做独立的奋斗时,他就勇气全失,向后退却。别人则被这种新的自由所激励。他们在自己面前清楚地看到达成其雄心之路。他们心中充满了新的构想和新的计划。他们的创造性生活开始弓上弦,剑出鞘,他们对人类活动各方面的兴趣也变得鲜明而热烈。这些都是能勇毅不坠的孩子,对他们而言,独立的意义并不是困难和冒失败的危险,而是获取成就和奉献别人的更广阔机会。

    以前一直觉得受人轻视的儿童,现在可能因为和同伴的接触增加,而开始孕出她们也能被人欣赏的希望。他们有许多人非常醉心于争取别人的赞赏。男孩子假使只想寻求别人的夸奖,那是相当危险的,不过女孩子通常都比较缺少自信,她们把别人的欣赏当做是证明她们价值的唯一方法.这种女孩子很容易落入善于阿谀她们的男人的圈套。我常常发现,有些女孩子觉得自己在家中不受欣赏,便开始和男人发生性关系,这不仅是要证明她们已经长大了,而且还因为她们希望用这种方法来获得一种能够被欣赏和被注意的地位。

    且让我举一例,有一个出身贫寒的十五岁女孩子,她有一个哥哥,从他幼年时代起,便一直体弱多病.她的母亲不得不对他格外注意。当她的女儿出生时,她也没能好好照顾她。不仅如此。在她的幼年时代,她的父亲也卧病在床,他的病更占去了母亲原应照顾她的许多时间。

    因此,这个女孩子从小就了解被人照顾的意义是什么。她很注意这件事,一直盼望着能够多受人照顾,但是她在家中却总是无法达成所愿。后来,母亲又生了一个妹妹,这时父亲虽然也痊愈了,母亲却又将全副心力转移到妹妹身上。结果,这个女孩子觉得自己是唯一没有受到爱和温情的人。她继续拼命奋斗;在家中,她是好孩子,在学校,她是好学生。由于她的成功,父母决定让她继续她的学业,把她送到—所教师对她毫无所知的高中去。最初,她不了解这所新学校的教导方法,她的功课开始赶不上别人,老师因此批评了她几句,她却觉得万念俱灰了。她急着要得到别人的激赏.家里没人欣赏她,学校也是如此,她该怎么办才好?

    她环顾四周,想找一个了解她的人。在几经尝试后,她离家出走,和一个男人一起生活了十四天。她的家里对她的行为忧虑万分,而到处寻她。结果发生了什么事,也是我们所能料及的。她很快就发现自己仍然不能为人所欣赏,而开始后悔自己做出的荒唐事。自杀是她的第二个念头,她送了一张便条回家:“不要为我担心。我已经服了毒药。我很快乐。”事实上,她根本没有服毒,她之所以这样做,原因也不难了解。她的父母事实上是对她很慈爱的,她觉得她还能博得他们的同情。结果她不自杀,只是等着母亲来找到她,把她带回家。假使这个女孩子也象我们一样知道:她所追求的其实只是受人欣赏而已,那么这场风波就不会发生了。假使她高中的老师也了解这一点,他必定事先予以防范。以往,这个女孩子的学校成绩一直是非常杰出的,假使他知道这个女孩子对这一点相当敏感,他只要对她稍微加以注意,那么他的情况就不会令她心灰意懒了。

    在另一个案中,一个女孩子出生在一个父、母亲性格都很柔弱的家庭里。她的母亲一直想要个男孩,对这个女孩子的降生自然是大失所望。她一直很瞧不起女性的地位,她的女儿也难免受其影响。她不止一次地听见母亲对父亲说,“这个女孩子一点都不讨人喜欢,她长大后,一定没人会喜欢她的。”或“她长大后,我们该拿她怎么办呢?”在这种不良的气氛下渡过十几年之后,她看到了母亲的一个朋友写给母亲的一封信,信中为了她只有一个女儿而安慰她,并说她还年青,将来总会有男孩子的。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女孩子会有什么感觉。几个月以后,她到乡下去访问她的一位叔叔。在那里,她遇见了一个智力很低的乡下男孩,并且变成了他的情人。后来,他甩掉了她,但是她依旧对他一往情深。当我看到她时,她已经拥有一大群的男朋友,可是却没有那一个人能令她称心如意。她来找我,是因为她现在患有焦虑性神经病,不敢单独一个人出门。当她对获取别人欣赏的某种方法觉得不满意时,她就会试用另一种,现在,她是以身体的病痛来叫她的家庭为她感到烦恼。除非她放弃她的悲观,否则别人便对她束手无策。她哭泣,以自杀作为威胁,把家中闹得鸡犬不宁。我们很难让这个女孩子认清她的处境,也很准让她相信,她在青春期时,是把设法脱离被轻视感觉这件事的重要性看得太重了!

    在青春期,男孩子和女孩子都会过分重视性关系,并加以渲染。他们希望证明他们已经长大了,结果却矫枉过正。例如,假使一个女孩子相信自己一直受着母亲的压迫,而企图反抗,她就很可能任意和她遇上的男人发生性关系,作为反抗的手段。她根本不在乎母亲知不知道,其实,假使她能叫母亲为她担心的话,她才高兴呢!因此,我经常发现:有些女孩子在和父、母亲争吵过后,便跑到街上,和她遇见的第一个男人发生关系。这些女孩子以前一直都被认为是很乖的,她们的教养很好,没有人料想到她们会做出这种行为。我们能够了解:这些女孩子并不是真的罪恶深重。她们只是想法错误;她们觉得自己是处于卑下的地位,而这又是她们所能想象到的获取较优越地位的唯一方法。

    有许多被宠惯的女孩子发现自己很难于适应女性的角色。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认为男性总比女性优越,结果她们便不喜欢身为女性,而表现出我所谓的“对男性的钦羡”,对男性的钦羡可以表现在许多种不同的行为里。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讨厌男人并回避男人。有时候,她们虽然喜欢男人,可是和他们在一起时却忸怩不安,说不出话来。她们不愿意参加有男人的集会,面临性的问题时,也不能十分自在。当她们年岁渐增时,她们口里虽然说自己也急着想结婚,但是却完全没有行动表现,她们不接近异性,也不和他们为友。有时,我们发现对女性角色的厌恶在青春期会表现得更为激烈。女孩子的举止比以往更带有男孩子的气息。她们希望模仿男孩子,并且发现,要在他们的罪行劣迹,如抽烟、喝酒、说脏话,成群结党,放肆滥交等方面模仿他们,实在是轻而易举之事。

    她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经常是:假使她们不这样做的话,男孩子们就不会对她们感兴趣了。在对女性角色的厌恶更进一步发展的场合,我们会发现同性恋,卖淫,或其他种性砍倒错。所有的妓女从生活的早年起,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认为没有人喜欢她们。她们相信自己是天生要扮演低贱角色的,她们永远无法赢得任何男人的真情和兴趣。我们不难了解:在这种环境下,她们是多么容易自暴自弃,并轻视自己的性别角色,认为它只不过是一种赚钱的工具而已。对女性角色的厌恶并不是在青春期才产生出来的,我们发现:这种女孩子从她儿童时代起,便讨厌自己身为女孩子,只是在儿童时代她们没有表现出这种厌恶的需要和机会罢了!

    并不是只有女孩子才会有对男性的钦羡。所有把身为男性的重要性过分高估的孩子,都会把男性化当做是一个理想,而怀疑自己是否强壮得足以达成它。因此,在我们文化中对男性化的强调也会使男孩子发生和女孩子同样的困难,尤其是他们对自己的性别角色不十分肯定的时候。有些小孩子长到相当大的时候,对自己的性别可能发生改变一事,还半信半疑,因此,从两岁起,我们就应该让孩子们很清楚地知道他们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有时候,外表长得象女孩子的小男孩,也会有一段特别困难的时光。陌生人常常会看错他的性别,即使是在家里的朋友也可能对他说“你实在应该是个女孩子的。”这种孩子很可能把自己的外表当做是一大缺憾,并且认为爱情和婚姻的问题是对自己的严重考验。对扮演自己的性别角色没有信心的男孩子,在青春期间,会有模仿女孩子的倾向,他会变得带有脂粉气并拥有被宠坏女孩子的恶习,如骚首弄姿,装腔作势,乱发小姐脾气等等。

    即使是对异性的态度,也是在生活最初的四、五年之间奠下基础的。性的驱力在襁褓时代的最初几个星期便已经相当明显,但是在它能作出适当的表现之前,却没有四种东西能激发它。假使它没有受到刺激,它的出现必定是自然之事,我们不必大惊小怪。例如,当我们在婴孩一岁之时,看到他有区域的性激动征象,也不用害怕,我们应该用我们的影响力和这个孩子合作,让他不要只对自身发生兴趣,而要多注意环境。假使这种自渎无法阻止的话,那又是另一种情况了。此时,我们可以断定这个孩子别有用意:他不是性驱力的牺牲品,而是有意利用它来达成自己的目的。通常,这类小孩子的目标是吸引别人的注意。他们能够感到父母的惊讶和害怕,他们也知道如何捉弄父母。如果他们的习惯不能再达成吸引别人注意的目的,他们就会将之放弃。

    我曾经强调,孩子们不应给予身体上的刺激,父母们经常非常疼爱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也很喜欢他们。为了增加孩子们的情爱,他们总是搂抱他们,或亲吻他们,他们应该知道这不是正当的方法。他们不应该如此残忍。孩子们在心灵上也不应该受刺激。孩子们和成年人在回忆童年时,都经常告诉我:当他们在父亲的书房中看到某些春宫图书或看到这类影片对,所引起的感觉。他们实在是不宜观看这种图书或影片的。如果我们避免刺激他们,便不会发生困难了。

    另外一种形式的刺激,是我们已经在前面说过的,供给孩子们不必要和不合宜的性知识。有许多成年人似乎有一种散播性知识的狂热,他们深怕任何人长大后,对这方面仍然有—无所知的危险。假使我们回顾自己的过去或研讨别人的历史,我们将看不到象他们预期的那种灾难。我们宁可等待孩子开始好奇而想知道这方面的事时,才告诉他们。如果父母对孩子相当留意的话,即使他不开口,他们也全了解他的好奇心。假若他把他们当做密友,他就会向他们发问,此时,他们应该以他能够吸收并了解这类知识的方式回答他。

    还有,父母亲在孩子面前,最好也应该避免有过份亲密的表现。如果可能的活,孩于应该不要和父母亲睡在同一个房间里,或同一张床上。更理想的,是他也不要和哥哥或姊姊同一个房间。父母亲对其子女的发展应该密切注意,不能掉以轻心。如果他们对孩子的性格和目标没有认识,他们就无法知道孩子有哪些地方能够受人影响,或要用什么方式才愿受人影响。

    把青春期当做是一段特别奇异的时间,几乎是一种世界性纳迷信。一般而言,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被赋予各种属于私人的意义,并被认为能够完全改变个人。例如,大部分人对于更年期的态度即是如此。然而,这一类的阶段并不是几个截然不同的改变;它们只是生活的连续一串,它们的现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重要的是个人在这些阶段中所期待的是什么,它们赋予它的意义,和他学会面临它的方法。人们对青春期的到来常常会扰扰不安,仿佛他们是见了妖魔鬼怪一般。如果我们正确地了解这些情形,我们将会知道:在青春期,除了社会情况会要求孩子们在生活样式方面作一些新的适应之外,其他的现象对他们并不会有所影响。然而,青年们却相信:青年期是一切事物的终结;他们所有的价值和尊严都已失去。他们已经不再有合作和奉献的权利,他们认为没有人需要他们了。青春期的所有困难都是从这些感觉发展出来的。

    如果这个孩子已经学会要把自己当做是和社会上任何人平等的一分子,并了解他应该做的奉献工作,尤其是如果他已经学会将异性看作是平等的友伴,青春期只是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作出独立而有创造性的解答。如果他对这些观念的认识程度比别人为低,如果他对环境抱有错误的看法,在青春期,他会显得好象还没有做好享受自由的准备。假使有人强迫他去做他必须做的工作,他就能够完成它,如果让他自己去摘,他就会胆小如鼠,一事无成。这种孩子在奴役之下将会适应良好,但是一到自由里,他就不知何去何从了。

价值的颠覆

论害羞与羞感

五  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心灵羞涩和身体羞感

心灵的羞涩与身体的羞涩

马克斯?舍勒

(1870-1937),德国思想家。本文选自《价值的颠覆》,罗悌伦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本文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我们已经在各处发现了男人和女人的性羞感和差异性,它正好符合在性关系和生殖中两性所承担的角色的差异性。让我们首先回避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它可以表述为,是否两性之中只有一性以及哪一性原本具有羞感,而另一性只是后来才获得它;也可以使这个问题变成一个单纯的量的问题,如像人们实际询问的,哪一性具有更深的羞感。

    正如我所指出的那样,由于羞感现象总是已经存在于精神——生命的意识的本质结构之中,双重的即身体和灵魂的羞感已经存在于精神——生命——感性的意识的本质结构之中,二者与性别均无必然联系,所以毫无疑问,只要实际意识到这些结构,即在属于那些意识范围的冲动的任何可能的冲突上,羞感就必然出现,而且同等地反映在男人和女人身上。由此看来,某些理论试图以这种方式将羞感仅仅归之于女人,即认为男人本来没有羞感,他的羞感不过产生于女人的情感熏陶;或者,某些理论又认为,女人的羞感只是男人培养的,诸如此类的理论自然站不住脚。我们觉得.谁的羞感更深,这个问题同样没有意义,虽然它的答案五花八门。产生这些答案的原因是,人们将羞感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不同的表达形式之一归结为羞感的本质,于是当然发现该形式在另一性身上程度较轻,便以此推断另一性也缺乏羞感本身。尼采和其他许多人认为,与女人相比较,男人的羞感更纯贞、更明显。我觉得,这种说法含有某种正确的成份,不过没有准确的表达出来。他们正确地认识到,与女人相比,男人至少有一种更纯真的、灵魂的(性与非性的)羞感。可是他们没有同样准确地发现,在女人身上,身体的(性与非性的)羞感更纯贞、更温柔。这一点并非由此证明:人们通常相信女人更容易脸红.表达羞感的方式也更直接、更动人。因为这个事实只是女人在情感生活中容易激动相稳定性较差的一个结果,并且一般而言,女人感受刺激的能力较差、不大明显和精确,这也助长了上述结果。

    我倒觉得这里的差别首先在于,以生命功能的方式来实施特殊的精神行动(它们原则上并不为生命本能和生命功能服务),这在女人身上不太突出和明显,这样一来,精神人格相对它的直接意识,即极端意义上的自我意识对身体的生命领域的超越也就不太明显和确定。然而,精神与身体之间、位格与身体之间的比较明显的差距意识——即那种倾向:在精神上自失于某种客观而有价值的东西之中,以便随后发觉自身和自己有限的贫乏的身体为这些行动的出发点——是一切为灵魂所持有的羞涩的基本条件。可是,女人天生缺乏那种还完全独立于特殊的行动和努力的倾向:趋于客观性,投入实事及其持有的联系和法则之中。女人天生过着一种不大伸张的、更受限制的更自我中心化的生活。与男人不一样,女人的所有思想、意志内容、价值现象、感知内容和想像内容,不会那么明显和确定地转换为她的身体意识和生命感。正因为如此,欠缺精神与生命的比较明显的二元论,也就同时欠缺体验灵魂的羞涩感的更高条件。试列举一些这方面的事实:在公事与私事、公众和社会与私人和个体的体验范围之间,女人的界限远不如男人明显:她更容易将这些范围混在一起,更容易也更公开地谈论自己的私人事务,而不太碍于羞涩。就此而言,这些事实无疑表明,女人生活得更天真、更坦率。不仅由于女人更容易激动,使情感经历与其变换不定的表达如此明确地交织在一起,结果在表情和哑剧胶的游戏上,甚至违背不向外公开自己经历的坚定意志,一切情绪变化都流露无遗;而且由于她所有的精神活动都与身体范围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出现了这种情况。所以,男人的脸容易形成那种呆滞的特征,其中深藏着一段完整的历史变迁;女人的面孔则始终保持着一种柔和、可塑和不稳定的特征,它吸收一切还如此模糊的冲动、也承受着比男人的脸更为明显的持续变化(其程度随生活处境而定)。与男人相比,女人不太善于掩饰自己和自己的隐密生活,同样也不太看重别人的秘密,她天生缺乏“机密感”,很容易吐露一切。因为保密以同情他人的灵魂的羞涩感为基础。在任何时代和任何民族,女人的唠叨、多嘴和饶舌癖均为男人所抱怨,这也是女人灵魂上的羞感障碍较弱的结果。

    其次,在情感经历的身体和生命范围与身体和感官范围之间,女人身上也存在着一种根本不同的关系,这一点比以上所述更容易被人忽略。与男人相比,女人天生具有一种更统一的生命感,它更明显地有别于感性的情感经历,也更独立于这些经历的变化。在一切生命及其生殖和提高的主要事务上,女人所起的作用比男人更基本、更有原则性,因此责任也重大得多,故女人是真正的生命天才;与女人相比较,男人堪称精神天才,但只要涉及对实现任何生命依然存在的直觉形式——即无需推论和类似于推论的工作,预测并预感正在来临的对生命十分重要的东西的价值之能力、它与理智有着本质区别,在女人的无疑更古老的生物构成上.也比在男人身上程度高得多,而且在任何领域(例如“节奏”),所涉及的可感价值的差异范围也大得多。

    所有这些情况涉及面颇广,在此不可能一一列举,它们也构成了以下事实的条件:女人对自己身体的内心直观,尤其是与这种直观对象相联系的充足价值存在和无价值存在,以及对这种价值的感觉天生就不一样。

    就像植物从光透照不进的大地深处吸收养分,它那富有吸收功能的根部需要黑暗,一片叶子需要光明;我们灵魂的存在似乎也有只是在黑暗中生长的根底,以及清醒和光亮,在此,一切区别明显,互相映衬。只有光亮或只有黑暗,这对灵魂及其成长是不利的。

    羞涩肯定不只是非价值意识的结果。虽然在“为某事感到害羞”时,始终存在着一种非价值态度。只要性羞感是对我们的存在在种属上的动物性的抑制和掩盖,无价值态度就同样存在于性羞感中。羞涩伴随着自我意识、个人意识和个人的价值意识发展起来,它是感知到这些意识与我们的种属存在的关系的结果。在儿童的灵魂生命中,羞感的发展也表明了这一点。儿童因自己的破衣裳、但也因显眼的新礼服和太好的分数而“害羞”。在这里,羞感似乎抑制一切超常而显眼的东西。西美尔好像以此确定羞感的本质。然而,对成为注意对象的恐惧在此并不是本质的东西。这种恐惧是双重的:其一,对对象化的恐惧;其二,对自我形象在他人形象前被压制的恐惧。

    如果权衡一下那些权威们的意见,他们赞成肯定的价值意识,反对否定的价值意识,那么,是否羞感并非对可能注意到个体的、但本身较低的价值层次的一种情感反应(至于这种价值层次被规定为肯定的,或否定的,这无关紧要),这个问题还夹杂着人的迫切愿望:根据现在经验在自己较高的价值层次被他人了解。如果层次较低的个体价值被规定为肯定的,羞感就更纯真,因为它在此既没有掺杂给人留下坏印象之恐惧——即自尊心,也没有掺杂引人注目之恐惧。“为某事而害羞”始终是这样一种结合体。相反单纯以某种冲动、某种特性为羞则与上述情况没有差别。

    羞同时是这条定律的证明手段:价值高度和价值载体的个体化处于一种本质联系之中。羞是一种较高级的、同时以个体性为目标的价值层意识对一种较低级的价值层的任何价值显露的反应,不管是在我们面前、或是在他人面前显露。

    羞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包含着以我们的自我为对象的一种感受,或者以此为前提。这里的被感受者可称之为一种“价值形象”。这种价值形象可能是我们从自身为自己制作的,也可能是他人从我们身上为自己制作的。在此,后一种情况或许在遗传学上更为本原。

    可是,形象意识在懊悔、内疚,特别是在自尊心上同样存在。只是在自尊心上,形象意识必然始终包含着某种高度的否定价值,羞感的情况与此不同。

    在自尊心上,可能出现的他者形象,和与此相联系的对害羞的可尊重性和可爱性的意识是决定性的。自尊心也是预感,而不是事后的感受。它并不需要以博取尊重来树立自己。它从一开始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将一种值得尊重和爱的存在和行为形象呈现出来。财富(或被看做富有)使人快乐。但是,人们同样可能以自己的财富为羞耻,如果财富掩盖了位格的价值层次。

    精神和灵魂的羞感旨在维持个性的力量,不让它们受到损耗。它使人的最好的东西在他的意识前隐蔽起来,使他从不评价和认为自己是好的,甚至向外显露这种最好和最深的东西,以便让别人发现它。就此而言,羞涩与求名欲和功名心相对立。在此,羞涩表现出一种与谦卑的深刻的相似性,后者是下述情况的结果:对自身的爱将自身的形象越升越高,超越了曾经达到的任何经验高度。

    当人譬如以某种行为、对他人的某种态度或无节制行为为羞耻时,他就无意识地将他的个人价值置于他的状态或冲动的价值之上。与懊悔相区别,害羞时始终存在着一种令人失望的自爱因素。我们懊悔这种行为,但我们以它为羞耻;后者的态度含义更深:“我竟是这样。”与懊悔不同,羞涩特别在这种时候起作用:我们采取了某种行为,但与此相反的行为对我们的位格是恰当的。

    自尊心是对特殊的自我价值的一种感觉,这种价值体现在旁人的尊重上。一旦失去这种尊重,自尊心就会以谴责的形式作反应,这些谴责是我们以旁人的价值观加诸自己的。可是,这还算不上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这种羞感出现的条件是,我们同时从自己出发谴责该行为,因为我们感受到自己的非价值(即使没有那种价值观)。不过,我们所发现的非价值与旁人在我们身上感觉到的非价值相吻合。身体羞感、贞洁和宗教:羞涩(同节欲一样)维持着整个生命体的发展和成长,它与利比多相对立,否则后者会妨害一切健康的成长。但与此同时,羞涩对多种多样的感觉和感受也有一种特殊的凝聚力。

    当年事较高时,羞涩促发一种青春感和可塑感,给人以活力和温暖。随着我们渐渐衰老,脸红使我们感到双重的快乐。我们感觉自己还年轻,并且为我们能够有这种感觉而愉快,这就好比欣喜地看见了原来以为已经失去的天堂。

    虽然宗教对羞涩的认可强化了羞涩,但是,它也可能妨害羞感在生物学和精神上的本来目的。羞试图为爱保留美好而年轻的生命,宗教的认可却常常设置了一道绝对的障碍,并以此使羞感变得毫无意义。

    天主教教育人们:“阉人和修道士代表着贞洁。”关注身体是错误的。羞涩感是一种揭示:我们的存在不是为那个生物学的世界,而是为一个更高世界而确定的。只要一种已经给定为更高的使命在那些与之对立的倾向上遭受挫折,就会出现羞感。

性欲与可爱

D.H.劳伦斯

(18851930),英国文学家。本文选自《沙漏—外国哲理散文选》,章汉孙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很遗憾,性欲竟是个如此丑陋的字眼。一个丑陋的小字眼,真的,几乎不可理解性欲究竟是什么?我们越是冥思苦想,我们就越是不知所以。

    科学说,那是一种本能;但是,什么是本能?显然,本能是一种年深月久、根深蒂固的习惯。然而,不论年月多么悠远,习惯亦有肇端。而性欲绝无开端。生命之所在,便是性欲之所在。性欲绝非相沿成习的习惯。

    他们又将性欲说成一种欲望,就像饥饿。一种欲望,是什么欲望?繁殖的欲望?荒谬之极。他们说,雄孔雀展开他那身美丽的羽毛,迷醉雌孔雀,以满足他繁殖欲望。但是,为什么雌孔雀不展开她那身美丽的羽毛,迷醉雄孔雀,以满足她繁殖的欲望呢?她必像他一样,强烈地渴求孔雀蛋和小孔雀。我们不相信她的性欲竟如微弱,以至需要那光彩夺目的蓝色羽毛来唤醒她的欲望。绝非如此。

    就我而言,我甚至从未见过雌孔雀如此神魂颠倒,去凝视她情人那辉煌的青铜色和蓝色。我从不相信她曾经注视过。我从不相信她懂得青铜色、蓝色、棕色和绿色间的差别。

    倘若我曾见过一只雌孔雀痴痴地凝视她情人那艳丽的风采,我也许会相信,他展开一身美丽的羽毛,就是为了“吸引”她。可她从不理睬他。只是当他在她面前狂风撼树般抖动全身的羽翮时,仿佛才激起她些微的兴致。这时候仿佛她才漫不经心地注意到他的存在。

    这些性理论令人惊异。雄孔雀展开一身风彩,竟是为了那从不理他而此时眼波迷醉的雌孔雀。试想,一个科学家幼稚到何等地步,竟以为雌孔雀对雄孔雀的颜色和图案有着深刻、生动的鉴赏力。哦,雌孔雀,一流的鉴赏家!

    夜莺也为吸引他的情侣而歌唱。令人惊诧的是,他在求爱和蜜月结束后吟唱的歌最美妙,这时,他的情侣已对他毫不关心,只一心扑在小夜莺身上。好,那么,倘若他的歌唱不为吸引她,就一定是为了在她孵卵时分散她的注意力,讨她高兴。

    多么可爱、多么幼稚的理论啊!但是,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意志。一切性理论的背后,都暗藏着一种意志。那是否定的意志,抹杀美之神秘的意志。

    美,是一种奥秘。你既不能取食,亦不能从中制取法兰绒。好,那么,科学说,那只是吸引女人、引诱她生育的一个花招。多么幼稚!好像女人还需要诱惑。她甚至会在黑暗中生育——那么,美的花招何在?

    科学对美怀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仇恨,因为,美不吻合因果的链条。社会对性欲亦怀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仇恨,因为,性欲永远妨碍着社会人赚钱的如意算盘。于是,两种仇恨融为一体,性欲和美,便成了单纯的繁殖欲望。

    性欲和美,原本浑然一体,就像火焰与火。憎恨性欲,就是憎恨美。热爱生命的美,就是尊崇性欲。当然,你可以热爱衰老和死亡的美,憎恨性欲。但是,欲热爱生命的美必须尊崇性欲。

    性欲和美浑然不可分,就像生命与意识。与性欲和美偕行的聪慧、从性欲和美中浮现的聪慧,即是直觉。我们文明的巨大灾难,便是对性欲的病态仇恨。例如,有什么比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对性欲怀有更深的怨毒呢?——它对美、对“生动”的美,怀有—种病态的恐惧,造成了我们直觉功能和直觉自我的衰竭。

    现代的男人和女人,他们那精神的痼疾便是直觉功能的萎缩与衰竭。直觉,也只有直觉,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整个世界,那个我们可以认识、可以享受的世界。我们丧失了这一切,因为我们摒弃了性欲和美,那是直觉生命的源泉、漫不经心的源泉,在自由的动物和植物中是如此的可爱。

    性欲是根底,直觉是叶子,是美,是鲜花。女人如果曾有过可爱的时刻,为什么是在20岁呢?那时候,性欲温柔地漫上双颊,就像玫瑰花攀上玫瑰花丛的顶端。

    这一魅力即是美的魅力。我们则尽可能地摒弃它。我们费尽心机,让美变得肤浅、变得毫无价值。但首先,性的魅力就是美的魅力。

    对于美,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几乎无法谈论。我们试姑妄称之为一种固定的安排:直鼻梁、大眼睛,等等。我们认为,可爱的女人应该长得像莉莲?吉希,漂亮的男人应该长得像鲁道夫?瓦伦丁。我们就这么认为。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表现则截然不同。我们说:“她很美,但我并不爱她。”这表明,我们完全误用了“美丽”一词。我们应该说:“她赋有俗美的特征,但是,在我看来,她并不美。”

    美,是一种体验,绝非他物。美,不是固定的格调,亦非脸形长相。美,是“感觉” 到的东西,是一种激情、一种美的交感。我们的烦恼就是,我们的美感已经受伤,已经麻木,我们丧失了美好的一切。

    不过,就电影而言——查理?卓别林那古怪的脸上有着比瓦伦丁更多的精髓之美。卓别林的眉眼之中流露着些许真诚的美,流露着一道纯净的微光。

    但我们的美感受伤颇深,且极笨拙,我们甚至看不见美,看见了也不知道。我们只能看见炫耀和显豁的东西,就像鲁道夫?瓦伦丁那所谓的美,仅仅能够悦人耳目,因为,那种美迎合了某些现成的漂亮概念。

    最平平的人,也可以看起来很美,也可以很美。性欲之火柔和地升起,便可将一张丑陋的脸变成一张可爱的脸庞。那的确是性的魅力:美感的交流。

    反之,没有谁比一个真正漂亮的女人更令人厌恶了。即,既然美是一种体验的问题,而非具体的形式,没有人能比一个真正漂亮的女人更丑陋不堪了。性的激情一旦消失,她的举止便是冰冷而丑恶的,她显得多么可憎,她那漂亮的容颜更为可憎。

    什么是性欲,我们不知道,性欲必是某种激情之火。性欲永远传递着一种温暖的感觉、一种热烈的感觉。当那光辉变成了纯净的光芒,我们就体验到了美感。

    温暖的交流、性欲的光辉,是真正的性的魅力。我们的体内都沉睡着性欲的火焰,燃烧着性欲的火焰。黄发鲐背之年,性欲之火犹在。性欲之火若是熄灭了,我们便成幽灵般的行尸走肉,不幸的是,在人世尘寰,这样的人越来越多。

    一个丧失性欲之火的人,没有什么比他更丑恶了。你得到的是一个令人作呕的黏土似的家伙,人人都惟恐避之不及。

    我们生命洋溢的时候,性欲之火在我们的体内郁积着、燃烧着。青春岁月,性欲的火焰闪闪烁烁、熠熠生辉;皓首之年,火焰更温和、更平静,但火焰仍在。我们对性欲有着一定的控制力;然而,那只是部分的控制。所以,社会憎恨它。

    性欲之火,这美与愤怒的源泉,它活着的时候,在我们的体内燃烧着,不为我们理解。性欲就像真实的火,燃烧的时候,我们若是漫不经心地触摸它,就会灼伤我们的手指。于是,只求“安宁”的社会人便憎恨性欲的火焰。

    很多人幸而都不能成功地变成纯粹的社会人。古老的亚当的欲火郁积着。火的一大特性就是能够召唤火焰。这里的性欲之火点燃那里的性欲之火。它也许只将郁积的火焰激为一种柔和的闪烁;它也许煽起一道强烈的闪光,或激起一星火苗,星星之火蔓延成熊熊燃烧的火焰。

    每当性欲的火焰闪过全身,就将在这里或那里激起共鸣。或许,它只激起一种温暖和乐观的感觉。于是,你说:“我喜欢那个女孩;她真不错。”

    或许,它会激起一种激情,使世界变得更温和,生活变得更美满。于是,你说:“她是一个迷人的女人。我喜欢她。”

    或许,它激起的火焰,在照亮宇宙之前,先照亮了她自己的脸。于是,你说:“她是一个可爱的女人。在我看来,她很可爱。”

    出类拔萃的女人才能激起真正可爱的感觉。女人并非天生丽人。我们这么说是为了避免肤浅、歪曲、笨拙地理解美。有成千上万的女人长得像黛安娜??普安蒂埃那么漂亮,或像兰特丽夫人或任何名女那么漂亮。如今有成千上万的绝代佳人。可是,唉,可爱的女人多么少啊!

    为什么?因为她们丧失了性的魅力。当性欲的火焰在她体内纯洁而美好地升起,在她的脸庞闪烁,触动了我体内的欲火,这时,一个漂亮的女人就变得可爱了。

    那时候,她便是我眼中的娇女,那时候,她便是一个生气勃勃的妩媚女子:不只是—张照片。可爱的女人多么可爱啊!可是,唉!真是寥若晨星啊!在一个满是娇娃佳丽的世界上,可爱的女人少得令人伤心!

    漂亮、好看,但不可爱、不美丽。漂亮、美丽的女人长得眉清目秀,秀发垂肩。但可爱的女人是一种体验。那是欲火的交流。用我们那肤浅、残破的现代术语说,那是性欲的魅力。性欲的魅力适合黛安娜??普安蒂埃,一个人的妻子在可爱的时候,性欲的魅力也适合她,哎,这本身就是一种诽谤、一种侮辱。如今那不是可爱的火焰,而是性欲的火焰。我以为,二者相同,只不过处于迥异的水准上。

    商人那漂亮而忠诚的女秘书,尤有价值,因为她有性欲的魅力。这丝毫没有“不道德关系”的含义。

    甚至在今天,一个稍有慷慨之心的女孩就喜欢感到自己在帮助一个男人,只要他愿意接受她的帮助。希望他接受帮助的欲望即是她性欲的魅力。这是真正的火焰,即使只是温热的火焰。

    但是,这已足以使“商业世界”保持活力。要不是将年轻的女秘书引入商人的办公室,如今,或许商人早已彻底破产了。她唤醒了她体内的神圣之火,她将火焰传给了老板。他感到精神焕发,心旷神怡,于是——生意兴隆。

    当然,性欲的魅力亦有另一面。它可以毁掉那被吸引的人。一个女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施展性的魅力,对于一些可怜的家伙,不幸的时刻便降临了。但是,人们夸大了性魅力的负面,性的魅力远非原先那么危险。

    巴尔扎克的小说里,那些性感的名妓曾使众多的男人堕落,她们发现,这不再是轻易之举了。男人已变精明了。他们甚至躲避那些令人神魂颠倒的荡妇。事实上,如今男人感觉到女人性欲魅力的抚触时,会以为嗅到了耗子的气味。

    真是遗憾,性欲的魅力竟只是生命的一星火苗的一个肮脏的名字。女人若在男人的血管里点燃了一星欲火,便没有人比他的工作更出色、更成功。女人只在坠入爱河时才在家务劳动中感到真正的欢乐——一个女人可以默默地恋爱半世,却几乎一无所知。

    倘若我们的文明教会我们,如何让性欲的魅力美丽而敏感地流泛,如何让性欲的火焰明亮而旺盛地燃烧,在力量和交流的各层次上,或忽隐忽现,或闪闪烁烁,或熊熊燃烧;那么,我们大家便可以在爱情里度过一生,这意味着,在一切方面,对于一切事情,我们都应该满怀激情。

    然而,现在的生活中,处处都是死亡的灰烬。

编者旁白

    青春——这应是一个美丽灿烂的生命季节。

    当我冷静地审视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时,青春对生命的意义才浮出地表。当躯体与意识逐渐成熟,当欲望在成长过程中充满焦灼与欢乐,当肉体的躁动与情感的渴望彼此冲突,我才发现,原来青春远比我曾知道的一切更动人:因为这时,你意识到自己的独立存在,你年轻的面容开始闪耀成人的自尊;你将感觉到躯体的冲动时时引诱你去挑战生命;你还可能因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怀疑与恐惧,便以极端的姿态显示与众不同……然而,你还缺乏基本的常识判断,你对周围的环境与自身的变化常常介乎理解与不理解之间:本能暗示你,总该反抗些什么,可面对真实你却又不知如何是好;你明显地暴露出对成年;准备不足的浅陋,却又格外渴望享受自由的阳光……这种紧张不安又略带拒绝的感觉是多么的痛苦与奇妙!又是多么的意味深长!就像阿德勒告诉我们的:青春,那是一种充满了好奇、恐惧、反叛、幻想、迷惘、风险的生命形式。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青春:它不带任何功利,未被世俗污染,它喧嚣着生命的激情,在自由的空气里飞舞轻扬,这是纯粹从生命本体来观照青春,这是人性的自觉,也是青春的自尊。

    也许惟有这样,我们才可坦然直面青春的元素——性与爱。

    面对性,你们或许有过一种难言的尴尬。其实,人自身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天然的纯洁而美好,性也如此。性意识的觉醒当是青春的第一道曙光,任何说教或生理知识在神采飞扬的青春中都显得呆板。性是生命本源,对性的偏见或轻薄,其实都是对性的亵渎。在英国作家劳伦斯眼中,性是一种美好而可爱的感觉,永远传递着温暖和热烈。当我们青春洋溢时,性之火使在体内燃烧,当性的灼热变成纯净的光芒,我们便体会到了美。正是有了性的满怀激情,才有了生命之美和青春之美,这就是性之魅力。性的可爱还在于:当我们享受激情与生命欢乐时,相伴而行的将是一种责任、忠诚乃至牺牲,正是有了这一切,性才超越了纯粹官能的刺激,让我们不再因道德失落而恐惧或战栗。

    然而,当人们不慎滑入坊间流俗,他们对性的解读未免粗鄙化,诸如对人生精致而冷静的体验,对灵魂细腻而感动的凝视,都被急吼吼的欲念消解。而当性守不住最后一道道德底线,它还可爱与美丽么?于是我便有理由说:性是青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让性回到“古典”,重新赋予它浪漫的美丽与诗意的可爱,当是青春的神圣使命。

    生命中仅仅有性是不够的。于是,爱便成了一个隽永的话题。

    也许在一个日益市场化的世界,不谈爱情是最明智的。现代文明的搅拌,不同观念的掺杂,利益原则的驱动,都使爱越来越远离了它原初的美丽与淳厚,而为各种赤裸的欲望所替代。爱的追逐总不免遭遇物的挤压,欲的张扬又难抑灵魂的疼痛和呐喊。人们在欲的煎熬中疲惫,在满眼的诱惑中日渐丧失爱的能力、耐心、目标和信仰;心灵深处那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故事已恍如隔世,而山盟海誓、海枯石烂之类承诺也早已成了冬天的童话。爱假如真像经济危机中价值暴跌的纸币,这实在是人类的巨大悲哀。因为当爱真的在我们生命中缺席,我们会变得轻浮,就像空气中飘来飘去的羽毛。

    所以,怀念那些温馨浪漫的爱实在是一件感人的事。多少年前,罗素、罗洛?梅曾这样说:爱是人类精神的一道最强烈的光辉,爱是人类生命之源。让我们在他们对爱的描述中,重新寻回爱的诗意与神圣,来慰藉世间众多失爱的灵魂吧!也许爱本身存在着不定型性和可变性,它需要真和美这对眼睛去洞悉;也许现实的爱永远无法超越时空,永恒的爱只是人类的梦想,凡人只能抬头仰望,但这丝毫不妨碍激情与梦想,而且只有青春与梦想才真正使青春和爱光彩照人;也许爱的独特魅力正是在于它注定难以美满,但它仍然是世间最美的存在;也许我们就是在对完美的爱的追逐中,才更显得可歌可泣;而爱的非完美所带来的痛苦,又会洗濯我们的灵魂,不至于使我们在表层的幸运中枯萎。

    性与爱或灵与肉是否永远处于对立状态?

    爱的存在,首先应是灵肉合一的存在。欲望本是自然质朴的,同时深刻有力,它召唤着人类生命力的勃发,又让我们在诗情画意中体会做人的自豪。欲望作为人类最原始的本性,是不因它本身的存在而获罪的。若谓灵与肉尚有差异,则当肉体之爱是一种瞬间的销魂的话,心灵之爱却能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感悟,从而展现它的永恒,诚然,人生有时也会闪现如此境界:肉体悸动的一刹那,灵魂也随之飞翔,这是生命的真正感动!这感动犹如不朽的火焰.只要它深情地燃烧过,即使躯体垂垂老矣,一旦忆起这青春之火,人类依然将品味到生命的欣慰。

  (富华)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宜宾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蜀ICP备11011718号